2023年1月

对比思维

维度:是事务现象的某种特种,一般是分类型变量,如性别、地区、时间。

指标:是衡量事务发展程度的单位和方法,通常需要经过加和、平均等聚合统计才能达到。一般是数值型变量。

 如UV/PV,页面停留时长、用户获取成本等。

“小时候,家长经常把我们与其他小孩子比成绩”

维度:小孩子(人)       指标:成绩

 “我们会对比各大学的往年平均录取率来选择学校”

维度:学校                    指标: 往年平均录取率

“出社会后,我们会常拿当前收入对比过往自己的收入”

-   维度:自己                    指标:收入

children of mixed race.
the principal knows everyone by name
he government does not recognize the need for more funding.
invest in the stock market
house prices will remain static for a long period
A million pounds seemed a suitably round number.
in a dark dinner suit.
The powder is mixed with cold water to form a paste.

我们DNA里的氮元素, 我们牙齿里的钙元素, 我们血液里的铁元素, 还有我们吃掉的东西里面的碳元素, 都曾是大爆炸里的万千星辰散落后组成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星辰 --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

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
所谓“谛”,有“实在”或“真理”的意思,是印度哲学通用的概念。
四谛,意为“四条真理”,即苦、集、灭、道。
早期佛教把人生本身就看作是一种病态,佛陀认为人生的本质离不开“苦”。四谛又分为两部分,苦、集二谛说明人生苦的本质及苦形成的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脱离苦进而实现解脱的终极目标和离苦解脱的方法。或者说,前者侧重于解释世间,后者侧重于创造出世间。
苦谛,是把社会人生判定为“苦”。佛教把人的感受分为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但从根本上说,这一切感受都是“苦”。社会人生原是一大“苦聚”,全无幸福欢乐可言。这一教义,成了全部佛教的出发点。
佛陀认为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以及五蕴炽盛,五蕴炽盛指对人生的爱恋和追求,以此为苦,也就是以人的存在本身为苦。这样,“苦”就具有了普遍的特征,只要是一个人,“苦”就是必然的。
佛教对人生的终极追求就是离苦得乐,当然这种乐不是人世间的相对之乐,而是出世间的大乐。
五蕴说,佛陀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有情”(指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有情识的生物,亦称“众生”),则由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组成。色蕴包括四大(地、水、火、风),由四大组成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和感觉对象(色声香味触)等。受蕴指主体领受客体给予的痛痒苦乐等体验,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感受。受蕴有三类: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想蕴相当于摄取表象,形成语言概念的精神活动。行蕴指思想中决定和支配人的行为的那些因素,如目的、筹划、决断、心理趋向、意志等。识蕴指一切认识活动赖以发生的精神主体,分为六种,即具有见、闻、嗅、味、触、思维作用的眼、耳、鼻、舌、身、意,通称“六识”。
“十二因缘说”是佛教的独创理论,用以解释世间人生和世间现象之所以发生和变化,构成早期佛学的重要部分。
这个经文是这样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老缘死,死缘无明。”
这个“缘”是啥意思?“缘”是缘起的意思。比方说这个“行”吧,是因为无明而起的,如果没有无明了,就没有这个“行”了。我们说这个“爱”和“取”,“取”和“有”。比方说,我们对世间的五欲六尘不生贪爱了,你就没有执取的心。
业报轮回说,十二因缘是业报轮回的理论基础;业报轮回是早期佛教的宗教核心。
按照后来佛教比较普遍的说法,“十二因缘”是涉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因果链条,现世的果必然有过去世的因,现世的因必将引出未来世的果。十二缘起在三世因果中的循环运行是这样:这就叫做三世二重因果。这里的“世”,指有情的一生。过去的一生行为,决定今世一生的状况;今世一生的行为,决定来世一生的状况,这就是因果报应。
作为能够导致果报之因的行为,叫做“业”。“业”是梵文的意译,音译“羯磨”,意思是“造作”。业分身(行动)、口(言话)、意(思想)三类,也就是人的一切身心活动。任何思想行为,都会给行为者本人带来一定的后果,这后果叫做“报应”或“果报”。
业有一种不导致报应决不消失的神秘力量,叫做“业力”,“业力不失”是联结因果报应的纽带。作什么性质的业,得什么性质的报,这是基本法则。所谓善有福报,恶有罪报,是其主要内容。报有迟早,有“此世报”,也有“它世报”。报是必然的,不可逆转。
按照善恶罪福的业报法则,有情流转在“三界六道”中。“三界”是佛教根据禅修的程度和想象,对世俗世界的划分,所谓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六道”有天、阿修罗、人、畜牲、地狱、饿鬼。作善业的生于天、人二“善道”,作恶业的堕于畜牲等“三恶道”。
“五蕴”、“十二因缘”和“业报轮回”的思想,在理论上可以概括为“无常”和“无我”。“无常”指法无常体,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事物:“无我”指人无独立永恒存在的实体。
灭谛提出了佛教出世间的最高理想——“涅槃”。“涅槃”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作“灭度”、“圆寂”等。它的原意是指火灭或风散。
印度的其它一些宗教也采用这个术语作为最高的理想。
在早期佛教的理论中,涅槃是熄灭了一切“烦恼”,从而超越时空、超越生死,与现实世界对立的一种境界。《杂阿含经》(卷18)说:“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
佛教坚决反对把涅槃理解为死亡。因为按佛教教义,死与再生是联系起来的,死亡不过是有情从一个轮回阶位到另一个轮回阶位的转变,而涅槃的根本特点,就是超越生死轮回。通向涅槃的全部修习方法和途径,就叫做“道谛”。
道谛是早期佛教规定的解脱之路,即通向涅槃之路,被总结为“八正道”,或曰“贤圣八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从身、口、意三个方面规范佛徒的日常思想行为;再简要一些,又被归纳为戒、定、慧“三学”,或扩展为“三十七道品”。“戒”是用来“制恶”的,是约束佛徒的日常生活的纪律,后来扩大为极其繁冗的“律”。早期戒律,侧重于禁欲和禁止聚积财物,这与以“生”为苦、以家庭私有财产为樊笼的原始教义是相应的。
禅定的“禅”,音译禅那,意译静虑、思维修,原指“四禅定”。
“四禅”是诸定中最基础的一种,以“离欲”为前提,亦称“四有色定”,它们以“心一境性”为共性,按照思维活动的宁静程度,和身心的感受程度,划分为高下四等。大体说。从初禅到四禅,是思维由粗到细,由借助语言,寻伺达到完全凭借信仰支持即可本能活动的过程;感受也由有喜有乐升华到没有苦乐等区分的高度,最后,连自我的呼吸都感受不到了,这就是第四禅。
“四禅”所描绘的诸种心理过程,实是佛教进行各种禅观思维的共同心地。早期的佛教智慧,大都是通过这种心地获取的。
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
四禅之上,还有一种“四无色定”,所谓“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实是由禅定达到的四种不同的心理状态。
“四禅”与“四无色定”,总名“八等至”。
据说,达到这些禅定的人,死后可以分别生于“色界”诸天和“无色界”诸天。“色界”的根本特点是“无欲”,“无色界”的根本特点是没有物质。此二界加上以有欲爱为根本特征的“欲界”,就是佛教关于世间“三界”的分类。据此可知,“三界”之说,主要是来自宗教的禅修。
最后,关于“三学”的“慧”。按说“三学”都是解脱的法门,但早期佛教多看重慧解脱。修“慧”往往被看作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慧”或译为“智”、“智慧”,实际所指,是考察人生和宇宙诸现象的一种特殊观点和思维方法。“慧”的发生,主要依靠经文和师长的教导,通过禅定沉思获得的。
佛教自始至终着力于世界观的转变,与此传统也有关系。
修道的全部目的,都是为了“断惑”,即断灭感召三界果报的所有原因。
所谓“惑”,即烦恼,实际包含世间一切思想观念、感情、欲望,一切认识活动,所以要想彻底铲除它们,必须几经生死的艰难历程才能实现。
早期佛教依据断灭三界“惑业”的程度和仍须继续生死的处所、次数,设想出了四个阶段,四种果报,通称“道果”。得到这些道果的人,与凡人不同,被称作圣贤或贤人。他们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大体说,前二种断惑所得的道果,还要再到欲界降生;第三种道果,只会再生色界或无色界,而不会退还欲界。至最后断灭一切惑业的“阿罗汉”,已超脱三界,不再降生轮回。所以阿罗汉(略称罗汉)亦译作“杀贼”、“不生”,达到了“无余涅槃”,是早期佛教修持者的最高果位,又谓之“应供”。
在佛陀活动时期,阿罗汉泛指受世间尊重的人或修行的完成者、圣者等,也应用于其他受尊重的沙门。佛陀的诸大弟子,就被通称作阿罗汉。

import pyttsx3
engine = pyttsx3.init()
rate = engine.getProperty('rate')
engine.setProperty('rate', 125)
voices = engine.getProperty('voices')
engine.setProperty('voice', voices[41].id)  #最好的发音:0、7、11、33、41
engine.say('world')
engine.say('wall')
engine.say('work')
engine.runAndWait()